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深刻意蕴

作者:网络 来源:欧博 2024-04-27   阅读:

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深刻意蕴

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是当前讨论治国理政的重要议题。在现代治理理念与政党理论的相互融合和运用之下,政党治理活动吸收了治理理念中的高效、有序、协商、责任、法治等价值要素。由此,政党治理跳出了传统的管治、命令的政治统治惯性思维,开始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协同性,突出治理程序的有效性、合法化和有序性,以及治理方法的可持续化和合作性。提出“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是中国共产党主动进行自我调适,不断完善和发展政党建设、党政关系、党群关系和政党现代化,巩固和扩大执政影响力的重要表现。

一是加强政党建设巩固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实际上,党内诸多问题都与政治问题息息相关,管党治党“宽松软”的根源在于政治上的“宽松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解决党内各种问题的根本之策。在统一思想方面,处于大变局之中的中国,在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价值多元化趋势明显,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多元意识形态内部的冲突和摩擦愈发凸显。在统一意志方面,党内不正之风依然存在,如地方主义、山头主义、宗派主义等,一些人无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导致党的组织内部涣散,纲纪不彰,法度松弛,严重影响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进而削弱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和执政根基,损害党的形象。在统一行动方面,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这支规模庞大、组织严密、与社会各方面紧密联系的队伍的活力,进一步增强组织动员能力和政治执行力,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协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使全党成为一个上下贯通、有机衔接、协同高效的统一整体,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构建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强化政治监督、持续正风肃纪方面下足功夫,不断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创造性和实效性,持续巩固和涵养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是巩固党群关系建设强化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表明,如果党不能及时跟进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或准确把握其意愿诉求,那么党的努力将永远无法跟上人民群众偏好的变化,也就无法赢得他们的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新兴业态、互联网经济以及人工智能等正快速发展,催生了各种新兴行业,也涌现出众多个体诉求。这也在客观上要求新征程上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平衡好诉求总量与个性意愿之间的关系,从两个方面凝聚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一是始终动态追踪并实现人民群众个性化的、新的意愿和要求;二是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并进行有效引导和科学管理,以确保党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也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而这一切都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实现。只有善于从群众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注重从群众的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党的决策才能反映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让千百万群众为自己的事业发挥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总之,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是巩固党群关系、强化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举措。只有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才能更好地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推动党政关系规范化带动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基本目的之一,是探索新的党的领导体制和国家治理模式,解决党如何对社会进行领导的问题,以及处理好党与国家机构关系的问题。党政关系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政治运作中合理配置党政职能,以及如何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政党性质是党政关系的结构性前提。从政党属性来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典型的使命型政党,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代表整合、利益整合功能融为一体,其“整合性”特征贯穿始终,党的领导是处理党政关系的根本原则。其次,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是党政关系的社会历史基础。“以苏为师”的革命历史传统、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政一体的集权模式的历史和现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是领导一切的”“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探索形成了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核心的现代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实践中,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和党政脱节的极端取向都会严重影响政治生活正常运行,尤其是政治和权力的结合极易滋生腐败。在处理党政关系方面,不能简单化为党政分开或党政合一,而是要根据不同历史条件下政党政治发展要求和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党政分开”到“党政关系规范化”,探索在中国现实政治生态的基点上,开创既超越中国传统党政关系模式,又超越西方党政关系模式的新途径,在“一元化领导”、“寓党于政”、“党政合一”等模式之外,再摸索和开辟出一条新路来。

四是推进政党治理现代化进而引领国家治理现代化

政党既要实现适应社会发展总体历史进程,进行组织结构调适和政策策略的更新,同时还要展现其引领社会发展的能力,有效吸纳整合社会资源。作为高速发展中的超大型国家,我国正在努力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了更好整合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在“横向”上能够有机整合社会,在“纵向”上能够把党的主张贯彻到底。在中国的政治场域下,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社会治理能力的持续性建构和提升是强大政党建设的内在要求。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后发现代化赶超型国家,具有明显的时空压缩性。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作为支撑主体的执政党,一方面要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信息化共同推动的社会转型所引发的全方位改革,如社会结构变迁、利益诉求多样化、城乡二元结构破除、新社会阶层和新兴群体日益活跃、社会成员流动性大幅提高等。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速放缓,利益驱动力减弱,利益整合机制的影响力下降,社会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发展需求成为关注重点。另一方面,要应对各种新的风险挑战。在现代化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由于社会客观环境的变化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不确定性社会风险交织叠加。中央反复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推进政党治理现代化,可以提高政党的领导能力和治理水平,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的引领和保障。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关键词: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利, 请联系本网立即做出处理,谢谢。
当前位置:主页 > 思考 > 《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深刻意蕴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